比如稳重的有改变人类历史的一次对话。
整活的则是同志,这是你们加速器的密码等等。
还有人戏称这是鸡兔同笼,所以将其称为笼中对过了片刻。
老郭将内心的震撼彻底‘消化’完毕,随后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徐云:
“韩立同志,这个气象...气象多普勒雷达,组装起来需要哪些流程和零件?”
老郭没问徐云能不能给出组装方案,毕竟此前徐云曾经说过一件事:
整个设备的投入大概要几万块钱,时间快则三四天,慢则七八天。
也就是说徐云肯定清楚具体的步骤,甚至知道一些更加详细的内幕。
“零件啊”
果不其然。
徐云很快摸了摸下巴,慢慢说道:
“从结构上来说,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基本上可以分成八个环节。”
“也就是天线、天线罩、信号处理器、伺服系统、发射机、接收机、波导管和显示器”
“韩立同志,你先等等。”
不等徐云说完,老郭便打断了他。
只见老郭从公文包里取出了纸和笔,将它们放在桌上,方才示意道:
“请继续吧,韩立同志。”
徐云对此倒也不以为意,点了点头便继续说道:
“其中最简单的是天线罩和显示器,天线罩就不说了,显示器只要能显示出回波和垂直剖面即可。”
“至于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可以用医院的x光机临时改良——前提是领导们能说服林宇医生。”
“天线的话正馈线用抛物面天线就行,口径1米左右,馈线也只要水平线极化”
与发动机一样。
小型多普勒探测雷达,同样是后世diy圈中很常见的一种设备。
当年徐云在成飞的时候,就鼓捣过很多次这玩意——虽然搞的是小型的小功率测风多普勒雷达,接受灵敏度只有60dbm,但原理上还是相通的。
考虑到眼下这个时代兔子们的工业水准较低,加之此时的时间较为紧迫。
因此徐云也一如既往的用上了一个老思路:
不搞正式版设备,只搞性价比最高的乞丐...咳咳,青春版毕竟老郭他们需要的也只是五千万组的数据罢了。
后世一台普通的气象多普勒雷达每次收集的数据非常夸张,往往可以达到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组。
例如酒泉那座非常有个性的‘海豚式’雷达塔楼,单次采集的数据量甚至可以达到3000亿组。
没办法。
大气中的粒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
因此无论是需求还是实际情况,都不需要徐云拿出正式版的在徐云的设计中。
显示器可以只考虑回波和垂直剖面,对于221厂的大牛来说只需要把电视屏幕拿来改进一下就行了。
发射机、接收机、波导管则都可以从医院就地取材:
医院的x光机自带x波频,可以提供发射机和接收机需要的x波段双偏振效果。
波导管则来自他身边的那台心电监护仪——这玩意儿的弦线电流计和波导管几乎就是一个原理。
至于伺服系统也不难。
后世的伺服系统主要使用的是伺服放大器和脉宽调制器,比如smprv1啥的。
不过这辈子是多普勒雷达的同学应该都知道。
气象雷达中伺服放大器的本质,其实就是驱动分机俯仰开关。
至于脉宽调制器就更简单了,施加两个方向的力起到动态润滑就行。
所以后者只要请三分厂的大老设计出一个igbt模块即可,前者则需要一个现成的rc吸收电路。
对,rc吸收电路。
看到这里。
想必有部分聪明的同学已经意识到了。
没错!
现在放在瞭望塔上的那台热电偶湿度计,正好就能提供一个完好的rc吸收电路。
几分钟后。
看着写满了纸面的文字,老郭忍不住眨了眨眼,对徐云问道:
“韩立同志,我有个问题想确认一下。”
“按你之前所说,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的造价成本大概要两三万起步,没错吧?”
“不过从这些零部件看起来,成本应该连五千块都不用,这部分的差值去哪儿了呢?”
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的专家,老郭对于设备成本方面的信息非常敏感。
刚才他简单心算过一遍,徐云所说的所有零件加在一起,成本至多就四五千块钱。
遑论像rc吸收电路之类的部件,在用完后还可以装回到原先设备上。
所以实际成本甚至还要比他计算出来的数值小一点。
四五千对两三万。
这显然不太符合徐云此前所说的情况,而且也很难用不了解行情的理由解释过去。
看着一脸茫然的老郭。
床上的徐云不由笑了笑,伸手指了指老郭的笔记本,说道:
“郭工,您恐怕没注意到,我刚才提到的八个环节里头,还有一个没说完呢。”
“还有一个?”
老郭顿时一愣。
他之前光顾着记录了,在项目方面只记了个大概,闻言不由重新扫了几眼笔记:
“天线....天线罩....发射机....波导管”
过了片刻。
老郭慢慢抬起头,确认道:
“一共七个零件,确实少了一个信号处理器。”
说完老郭便意识到了什么,追问道:
“韩立同志,莫非这个零部件的成本很高?”
徐云看了他一眼,眼中露出了一丝玩味:
“郭工,我跟您说实话吧。”
“这个零件它不是成本高不高的问题,而是”
“你们敢不敢用的问题。”
明天老家祭祖,请假一天,三年没祭祖了必须得去,而且大概率要撕逼(我家祖祠是那种古民居,地皮很值钱,大伯伯那房从十年前就开始想要把祖祠卖一部分大家分钱了,我们其他几家不同意,我爸说今年估计要再吵一架)
“韩立同志,多普勒效应我倒是略有了解,但是它和增加数据采样又有什么关系呢?”
“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样本数据,与声学多普勒似乎没什么交集吧?”
徐云闻言点了点头,倒也不怎么着急,而是耐心说道:
“没错,现有物理的多普勒效应主要出现在宏观领域,比如说救护车之类的情况。”
“但您别忘了,多普勒效应的真正核心却并非宏观,而是.....相对运动。”
这是克里斯蒂安·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一种物理现象,说白了就一句话:
物体辐射的波长会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。
听到徐云嘴里冒出的这个词。
“多普勒效应?”
可以这样说。
截止到目前。
这个效应几乎没有任何配套的运用技术落地。
当救护车离开时。
发出的声波的音源越来越远,使得波长增大、频率减小及音调降低。
所以每个声波到达的时间都比上个声波更短,波峰之间的距离...也就是波长会因此缩短。
所以人体感知到的声波的频率增大,音调升高。
这是一个提出时间与得出结论都很早的物理现象,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奥秘或者运用价值。
老郭整个人顿时一愣。
作为曾经在国外留学多年的物理学家,老郭对于多普勒效应自然谈不上陌生。
这个现象的实质是当救护车驶向人时连续发射声波,声波的发射位置与人越来越接近。
阅读走进不科学